有着“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美誉的大兴区留民营村,早在1987年就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生态环保五百佳”称号,在今年被市政府授予“首都绿色村庄”称号。6月,又被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和亚太环保协会授予“中国绿色村庄”称号。而如今,在“十一五”规划的指引下,这个不足千人的村庄在世人的瞩目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结合自身实际,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之路。在留民营村的发展历程中,处处都有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的身影,他们参与其中,见证了留民营村的历史变迁。
《曾经的足迹》,今天播出本台记者朱凌翔采制的报道:《留民营的变迁》。
(对话音响):
(我是三顾留民营了。第二次来你有印象没有?第二次来是一个市委党校新闻班来参观。)
(记者):对话的这两位,是原北京电台农村部主任、老记者黎瑞祥,和大兴区留民营村原妇女主任张广慧。老黎曾经两次采访过留民营村,见证了这里20多年来的变迁,这回一走进张广慧的家,就不住地感叹:如今这村里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对话音响):(这个气使了煤气都不愿意使,煤气大卡没这个高。天然气,是7500大卡,这个是6000大卡,咱们煤气是4500大卡。你说了半天农村的三十年变化,实际上是什么,农民生活的变化是最主要的。你看这厨房跟你们厨房差不多吧?(我的厨房没你这个厨房好。)
(记者):作为过来人,张广慧对于留民营过去的苦日子,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张广慧):“原来我们这个村说是吃粮靠外销,花钱靠贷款,又有个光棍团。下个雨这家房间漏了,那家房倒了,人均居住面积,土房都不到六平方米。所以那时候是特别穷的村,女孩子不到岁数结婚想都走了,男的说不上媳妇。我们村就好几家,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就是吃那个小麦,把那麸子都得碾里头。那会儿,除非有病了,你才能抓一把米,煮碗稀饭吃。”
(记者):老黎是北京电台农村部的元老,他说,从七十年代开始,留民营党支部老书记张占林就带领村民苦干实干加巧干,把丘壑变平原,把贫瘠的土地变为良田,把留民营从一个传统农业村变成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优美、文明富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当年他第一次来这里采访就留下了深刻印象。
(黎瑞祥):“我们来是80年9月份,我和吕浩才(那时候是电台农村部的)到大兴了解情况,来了之后一看,那时候的农村没有这样的,北京市基本上没有。说是什么田成方,树成行,家家住着棑子房。这个当时农村你看不到啊。妇女主任张广慧领着我们各家各户转。沼气做饭,有了;太阳能洗澡,有了;电视机;(一家分一台电视机,一家分一台洗衣机,一家一个电风扇。)那时候都有了。(一户一个太阳能浴池,电灯不用油,做饭不发愁。)”
(记者):凭着记者的直觉,老黎马上就认定,留民营村正在发生的变化是绝好的新闻报道题材,并在当时北京电台的“对郊区农村广播”节目里做了连续报道,引起很大反响。
(黎瑞祥):“开始搞了个录音报道,《留民营的新气象》,录音,广播不是有音响吗?家家户户转,老百姓说的什么话,都给录下来,最后做了个节目播出去。然后完了以后我们就琢磨了,留民营走的这条路为什么能富?所以我们就琢磨。后面发了一篇长的通讯,《他们都是实干家》,就写了这个班子,当时社员听了反响比较大。而且村里头当时我听说是录下来以后连着播了好几天。天津有个大学生,女的,听了以后给我们去的信,要落户,那时候确实有影响。”
(记者):老黎的报道吸引了全国各地很多的村干部来留民营参观取经,但是留民营人并没有停步,20多年来,他们始终追随时代的脚步,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张玉华):“80年的时候,当时我们只有拖拉机,就是农田耕作这块有。但是从汽车这块,一台都没有。到现在每个家里都有汽车,私家车,公家的更不用说了,公家的车更多了,每个单位都有车。吃的这一块就更不用提了,米、面、油、肉,油跟水似的。居住面积呢?80年之前人均居住面积才有十五平米,到现在人均居住面积得七八十平米。像我这个,平时家里两口人,现在这全算得四百多平米。老百姓现在有的户有七八百平米,盖两层,装修也特别好,家具也好,像电视机,现在家家都是这样的,这个是43的,等离子的。”
(记者):现任村支书张玉华是老支书张占林的儿子,他说,让留民营名声在外的沼气开发利用如今也借助高科技手段有了新的发展,在新能源利用方面,他们再一次走在了时代前面。
(张玉华):“现在沼气已经成为留民营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农村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沼气。沼气的原料实际上来源于家禽养殖场的鸡粪,产生的沼气用于村民日常的烧水做饭。沼渣和沼液又可以还田,我们可以用它来种植有机粮食和有机蔬菜。既解决了畜禽粪便的污染,又实现了村民的用气和有机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记者):生态农业和生态观光旅游的发展,是留民营模式的另一大亮点。
(张玉华):“留民营将要打造的是一个集生态农业参观、有机食品采摘和科普教育示范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村。生态农业和生态观光旅游的发展为村民增收创造了一个新的有效途径,同时,为村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记者):张玉华回忆说,当周围的村子为了增收致富纷纷上马一些污染比较大的工业项目时,他们并没有动摇,事实证明,当时正确的决策为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玉华):“当时流行的比较多的一句话是,要想富,上电镀。当时我们周边有些村子,当时化工、电镀确实蜂拥而上,得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留民营在这方面,当时的发展还是很谨慎的。第一考虑到要把村庄建设好,村民的生活提高新的水平,必须坚持一个科学的规划,一定要有远见。那么那个时候,村党支部在三年规划、五年规划、十年规划上,他们就考虑到要搞好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能够因为一时的发展,而破坏了生态环境。如果这样可能会贻误子孙,同时也给自己带来骂名。”
(记者):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种植技术,留民营的大棚里一年四季瓜果不断,他们生产的有机食品甚至打入了国际连锁巨头沃尔玛的超市。
(张玉华):“那么我们生产的有机食品,它在市场上要高于其他产品四分之一以上,老百姓也掌握了科学种田的新的手段。我们现在做起来老百姓也乐于接受这样,同时我们这样有机产品的技术也准备在首都和全国大力的推广,展示我们新农村。新农民的新的形象。”
(记者):村子发展了,村民们也得到了实惠。
(张玉华):“我们人均收入在11000以上,而且每年要有一个稳步的提升,这样凡是参与集体生产的社员群众,他都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收益回报。同时丧失劳动能力的,我们每年也拿出一部分钱来补贴他们的生活。”
(记者):当越来越多来留民营参观的城里人用羡慕的目光打量这里的一切时,留民营人更加坚定了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决心。
(张广慧):“现代农业投资大、见效慢、时间长,但是它有利于子孙后代,是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最根本的道路。所以说中国农村的发展就是国家的发展!”
(主播):三顾留民营的老黎以记者的身份在留民营三十年的发展中留下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足迹,而留民营的沧桑变迁,又何尝不是中国农村乃至整个国家改革与发展的缩影呢?!
(主播):刚才您听到的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庆祝建台60周年特别报道”《曾经的足迹》——《留民营的变迁》,编辑采访:朱凌翔,播音:王薇,监制:陆莹,感谢您的收听,欢迎您继续收听本台下面的节目内容。